借钱炒股机构 陇南成县:和美乡村绘新景_镡河乡_产业_种植
特色产业发展让群众有了稳定的收入。(文中图片均由新甘肃·甘肃日报通讯员 陈争强摄)
四月的成县镡河乡,青山如黛,碧水潺潺,白墙灰瓦的民居掩映在绿树繁花间,村民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在青山绿水间,一幅和谐美丽的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。
近年来,镡河乡立足良好的自然生态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,以“和美乡村”建设为抓手,围绕生态美、党建强、产业兴、百姓富、乡风淳目标,探索出一条传统与现代交融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,让大山深处的小山村焕发出时代新韵。
群众采收赤松茸。
展开剩余75%生态擦亮美丽乡村底色
春日里,沿犀牛江蜿蜒而下,两岸青山连绵不绝,道路干净平整,两旁绿树成荫、花香四溢。
“这些大马莲原来长在荒坡上,没想到种到公路边凑在一起开花这么漂亮。”镡河乡将利村村民刘彦霞说。
近年来,镡河乡将马莲栽植与人居环境整治深度融合,打造出“河滩石+马莲+花卉”的复合生态景观带,形成“马莲锁边、花卉点缀、经济作物增效”的立体种植格局。
“今年我们对栽植早的大马莲重新进行移栽,让大马莲能更好地生长,开出更美丽的花。”镡河乡建村村党支部书记佘美丽说。
宜居,还要宜业。羊肚菌、香菇、木耳等食用菌遍地开花,桔梗、柴胡等中药材规模持续扩大,肉兔、牛、羊、鸡、土蜂等养殖业日益兴旺,生态优势让镡河乡群众鼓起了“腰包”,为全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活力。
大马莲美斑美了人居环境。
产业激活山水田园价值
走进建村赤松茸种植大棚,工人们正忙着采摘、搬运,一派丰收景象。
赤松茸是近年来兴起的食用菌种植“新秀”。镡河乡建村生态良好,有着种植食用菌的传统和产业基础,去年,返乡创业的产业能人张定回村流转土地12亩,建成种植大棚15个,让赤松茸在建村成功“安家”。
张定介绍,依照现在的长势看,每个棚预计能产赤松茸8000斤左右,价格按照1元到10元不等,能有20万元左右的收益。
赤松茸的种植,不仅延伸了镡河乡食用菌产业链,还为群众增收致富拓宽了渠道。
“在用工高峰期,村子里人手不够用还要从其他村里找人,每年人均年劳务收入超过了3万元。”镡河乡建村第一书记许裕新说。
同样风生水起的还有镡河村的魔芋、中药材、核桃、花椒等特色产业,实现了产业多点开花,产业链条不断丰富,绘就了一幅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画卷。
群众自发修补乡村道路路面。
党建凝聚乡村共治合力
行走于镡河乡,乡村治理的成果可见可感。
今年以来,镡河乡统筹推进农村公路大养护、环境卫生大整治、乱占耕地大清理工作,全力创造整洁、宜居、和美的乡村环境。
为巩固治理成果,镡河乡创新实施“党群联动+重点攻坚+长效管护”机制,运用“网格化+志愿管护”模式。党员干部带头开展日常清扫、除草施肥,设立“红黄旗”评比机制,大力推进美丽家庭评比,让村民从“旁观者”变成“主人翁”,形成“共治共享”的良好氛围。
“村里修了花坛、装了路灯,房前屋后都是风景,这么美的环境大家也不好意思乱堆乱放,都自觉爱护了。”家住镡河村的老党员谈林感慨。
镡河乡党委书记王榕表示,将立足当地生态优势,发挥产业能人的带头示范作用,引进现代农业技术,发展特色种植业和乡村旅游,实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,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,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造福百姓的金山银山。( 新甘肃·甘肃日报记者 王煜宇 通讯员 刘建军)
来源:新甘肃客户端借钱炒股机构
发布于:北京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