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杠杆炒股票 此人能力遭质疑,却堪称晚明第一忠烈,全家殉国,坟墓被球场覆盖_孙承宗_历史_明朝
孙承宗,这位晚明时期的风云人物,出生于河北高阳,以忠诚与卓越的治军能力高杠杆炒股票,成为了历史上不可忽视的存在。对于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,《明史》给予了极高的评价,认为他在宰相身份下,二度出任边疆防卫大任,虽未能收复辽东,但在防守方面却卓有成效。可惜的是,由于朝廷内外的权力斗争,孙承宗最终被迫辞职,结束了他的一段辉煌历史。而在他死后,这位忠臣却未能得到应有的尊崇与奖励,时局的悲哀与政治的阴暗在他的经历中得到了生动体现。
仔细翻阅史料,尤其是明朝史,关于孙承宗的生平,实际上有着许多值得深思的细节。天启二年,孙承宗凭借自己作为天启皇帝老师的背景,顺利进入朝廷的核心。此时,辽东的战局已经相当紧张,沈阳城沦陷,明朝防线逐渐被压缩至宁远、山海关一带。孙承宗满怀热忱,以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的身份,深入前线,投入大量财力修筑城防设施,设立了多个防御要塞,意图逐步把防线推进至沈阳。但遗憾的是,一场柳河战役后的惨败,导致了明军十二万大军中有六万人逃散,许多人甚至在临近的几个防线处丧失了战斗意志,逃离了战场。
展开剩余76%这场败仗无疑打击了孙承宗的军心,也令他在朝中的声望遭遇重创。面对群臣的责难与弹劾,孙承宗最终选择辞去职务,退回家乡。尽管如此,孙承宗的忠诚与勇气仍是无可质疑的。他的失职并非完全是由外部势力所致,更多的是自身指挥失当和战局的复杂性。尽管如此,他为国家的忠心却始终未曾动摇。
到了崇祯二年,明朝再次面临危机,皇太极的清军已绕过喜峰口,直逼京城。孙承宗再次被推举出山,面对即将来临的灭顶之灾。此时,他已年近七十,依然不顾年事,带领各地勤王之师赶赴京师。皇太极在辽东战场上已几近达成战略目标,迫使明朝的防线在关外进行了最后的拼搏。然而,在激烈的对抗中,大凌河防线最终被突破,孙承宗的努力再次未能挽回败局。最后,他只能无奈选择再次辞职,告别了那个充满英雄梦想的岁月。
孙承宗的两次辞职,不能简单归结为朝廷内的阴谋与权力斗争。事实上,他的下野更像是他自己因战场失利所作出的自责与引咎辞职。尽管他有着忠诚和担当,但从实际战果来看,孙承宗并未能够改变明朝的命运。然而,他为国家所作的牺牲与贡献,依然值得后世铭记。
崇祯十一年,明朝的末日已悄然逼近。多尔衮的清军侵入保定一带,并逼近高阳。此时,已赋闲在家的孙承宗挺身而出,誓死守卫家园。在激烈的高阳保卫战中,他的六个儿子、两个侄子以及十二个孙子、侄孙相继殉国。这一场保卫家国的战斗最终以失败告终,城池陷落,孙承宗也未能逃过这场噩梦。在战斗中,他依旧坚守着忠臣的气节,以身殉国,享年七十六岁。
孙承宗殉国后的遗体,被视为大明王朝最后的忠烈之象征。然而,历史并未给他带来应有的荣耀。崇祯帝得知孙承宗殉国的消息后,虽有哀悼,但仅仅是“复故官,予祭葬而已”,并未给予更高的荣誉与尊敬。这一切都显得如此冷酷与无情,历史的记载中没有为他立下谥号,甚至连他忠烈家族的安葬也未得到应有的关怀。也正因此,《明史》的史官才叹息“最后阖门忠烈报国,而国家又没有恤典”。
时光荏苒,历史的尘埃已逐渐落定。如今,孙承宗的故乡——河北高阳西庄村,几乎找不到与他有关的遗迹,曾经属于这位英雄的痕迹早已模糊。唯一留存的是高阳西庄村南二里的温馨家园小区内的一块碑,碑上刻着“明大学士孙承宗之墓”。然而,遗憾的是,孙承宗的墓地早已不见踪影,甚至有可能被篮球场所覆盖。
历史的铁轮碾过英雄的身影,残酷又无情。曾经的国士,最终连一座标志性的墓碑都未能留下。这位忠诚的英雄,似乎早已随着历史的变迁消失在了人们的记忆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